close
還記得某次比賽時,看到MLB官網文字轉播上,投手每投出一顆球就有個nasty factor的數據,好奇之下查了國外網站的解釋,想將這個有趣數據跟大家分享:
(左邊圈起來的數字就是nasty factor)
Nasty factor是針對每個投球的各項特性進行評比,從零到一百,依球路的「噁心」程度來評分,也就是依照打者面對相似球路揮擊成功與否來評斷。這項數據與一些投球要素有關,包括:
1. 球速:跟該位投手投球均速與聯盟平均相較,投手球速越快,「噁心」指數也越高。
2. 配球次序:投手越是用球種混淆打者,指數也會越高,而某些配球次序指數是會高於其他配球次序的。
3. 位置:投得越邊邊角角指數也會越高,但要是投在好攻擊的中間或是明顯偏離好球帶,指數則會偏低。
4. 位移:與該位投手個人平均與聯盟平均相比,投球位移越多指數就越高。
當某位投手面對某位打者時,指數也會因為對戰次數而有所改變,和面對該打者的投球策略固定與否有關。至於nasty factor中文要翻做甚麼,筆者覺得可能可以翻成「刁鑽指數」,不然若是叫「噁心指數」似乎也太奇怪了。
全站熱搜